农光互补是一种产业协同绿色发展的新模式,是现代农业与可再生能源的融合发展的重要体现。农光互补模式具体是在不改变土地性质情况下,立体综合利用土地,上方光伏板发电,光伏板下兼顾农业生产。
根据工信部数据显示,2024年上半年,我国光伏硅片、电池、组件产量同比增长均超过30%。我国光伏产业链布局完善,光伏组件、光伏逆变器产量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在光伏技术进步、规模效应显现背景下,农光互补项目成本正不断下降,这为其规模化推广奠定了基础。
农光互补项目包括光伏温室大棚、光伏养殖场等。农光互补能够实现土地立体化增值利用,具有提高土地利用价值、增加农民收入、保护环境、资源循环率高等优势,在设施农业、居民用电、农业养殖、农业灌溉设施等领域开展潜力大。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
“十五五”期间农光互补行业发展环境预测及投资策略分析研究报告》显示,在设施农业方面,目前我国塑料大棚、日光温室总面积达200万公顷以上,其中2023年温室新建面积约1800公顷。我国设施农业规模逐年扩大,农光互补模式应用空间广阔。随着光伏板设计和安装方式创新、光伏成本下降,农光互补应用场景将进一步扩展。
但作为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农光互补实际推广中也面临一定问题,如政策风险大、投入成本昂贵、标准缺失等。近年来,山东、内蒙古、河北、海南等地区农光互补模式政策有所收紧,农光互补项目在审批、建设、运营等环节面临的不确定性增加。
目前我国农光互补模式缺乏统一明确标准和规定,不同地区对其项目的政策支持力度和要求不一,如湖南省发布《关于规范“农光互补”项目建设管理有关事项的通知(试行)》要求农光互补项目单位面积产量不低于周边作物产值80%,广西省发布的《关于印发我市“十四五”节能减排综合实施方案的通知》提到,大力推进“农业+光伏”新型模式,建设一批农光互补、牧光互补、渔光互补等集中式光伏电站。
新思界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在双碳背景下,农光互补模式已受到德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的关注,并取得了显著成果。我国农光互补项目推广还面临政策风险大、投入成本高等问题。但近年来,农光互补成本下降趋势显现,且部分地区农光互补政策及要求正不断完善和细化,对比国际市场,我国农光互补市场仍存在广阔推广空间。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