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医药 > 聚焦 >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临床研究不断深入 未来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2021-09-14 17:55      责任编辑:王昭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临床研究不断深入 未来行业发展空间广阔

  诱导多能干细胞(简称为iPS细胞或iPSC细胞),是一种成体体细胞,通过基因重组逆回到早期胚胎干细胞样状态,具有活跃的内源性多功能性表达信号程序,对维持自身更新和多功能性至关重要。作为一种多能干细胞,iPSC细胞可直接从成体细胞中产生,与胚胎干细胞(ES细胞)相似,iPSC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潜能。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iPSC细胞在临床应用范围逐渐扩展,行业规模持续扩大。

  iPSC细胞最早于2006年被日本科学家研究发现,iPSC细胞的发现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也克服了ES细胞治疗中的免疫排斥问题。iPSC细胞在再生医学、药物开发、学术研究、毒性筛选等方面表现出巨大潜能,为神经退行性疾病、组织器官损伤等多种难治性疾病治疗提供了一种新方法。现阶段,全球包括中国、日本、美国、英国等在内的国家都在积极开展iPSC细胞临床研究,其中日本是目前推动iPSC技术临床应用最积极的国家。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1-2026年中国诱导多能干细胞(iPSC)行业应用市场需求及开拓机会研究报告》显示,现阶段,由于治疗手段尚未成熟,全球基于iPSC细胞的临床试验方兴未艾,相关企业多处于临床I、II阶段,其中英国巴黎Hδpitanx在自闭症谱系障碍中的iPSC研究处于临床III期。iPSC细胞市场发展空间广阔,预计2021-2025年,全球iPSC细胞市场将保持以12.3%的年均复合增长率增长,于2025年达到165百万美元。

  自iPSC细胞发现以来,iPSC细胞相关文献数量呈指数级增长,随着研究不断深入,各项基于iPSC技术的细胞治疗已取得一定效果,但iPSC细胞在临床转化方面仍存在较多挑战,例如诱导效率低、临床使用成本高、操作难度大、存在致瘤性和异质性等。从国内市场来看,我国从事研究iPSC细胞的企业和机构包括同济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南京艾尔普再生医疗、中科院广州生物院、百济神州等。其中南京艾尔普是国内首家利用iPSC技术进行心肌、神经、肝脏等组织器官再生应用的公司,目前公司主要是将人体血液中的单核细胞重编程为iPSC细胞并进一步分化成心肌细胞。

  新思界行业分析人士表示,iPSC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分化的潜能,其发现为个体化治疗提供了有力的支持。iPSC细胞在再生医学、药物开发、毒性筛选等方面展现出了巨大潜能,随着相关研究不断深入,未来iPSC细胞市场发展空间广阔。目前全球iPSC细胞研究尚处于临床初期,行业发展仍面临较多挑战,但随着科技技术的进步,以及资本入局,未来十年iPSC细胞相关产品有望实现上市。

关键字: 诱导多能干细胞 临床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