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财经 > 公司 >

BAT的焦虑与突围:生活服务篇(6)

2015-11-25 18:21      责任编辑:章旻    来源:http://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互动娱乐篇
 


        角逐文娱核心  电影市场群发力
 
        2014年国庆档,电影市场7天累计收入10.48亿元,其中《痞子英雄2》累计票房1.61亿元,排名国庆档票房第二。值得注意的一点是,这部电影是腾讯宣布进军电影业上游参与投资的作品之一,也是最早上映的一部,而腾讯的动作也标志着BAT的触角延伸到了电影行业。2014年9月,腾讯互动娱乐推出了第四个实体业务平台—腾讯电影+,与腾讯视频纯资本介入不同,腾讯布局电影采用的策略是将自家的游戏、动漫、文学等改编成电影,并推出了首批IP明星计划,涵盖腾讯互动娱乐旗下游戏、动漫、文学中的优质IP。2015年3月12日,柠萌影业创始人苏晓表示其已经获得腾讯注资,公司将定位为精品电视剧制作机构。另外,腾讯自身的娱乐产业为其进军影业打下了牢固的基础,华谊兄弟所拥有的影视作品在改编成互联网游戏、文学、动漫时,腾讯将享有优先合作权;腾讯所拥有的网络游戏、文学作品在改编成影视剧作品时,华谊兄弟将有优先合作权。通过这样的互利合作,腾讯在电影行业能走多远是十分值得期待的。
 
        不甘示弱的是阿里巴巴。
 
        2014年,马云、史玉柱斥资65.36亿元认购华数传媒非公开发行股2.87亿股,占发行完成后公司股份总数的20%; 2014年3月,阿里以62.44亿元投资文化中国,获得59.32亿元的股份,成为其第一大股东,随后将其更名为阿里影业,并将与淘宝电影、娱乐宝为代表的阿里生态圈深度结合,成为阿里影业产业中的核心;2014年4月,优酷土豆宣布与阿里巴巴建立战略投资与合作伙伴关系。阿里和云锋基金12.2亿美元购买优酷土豆股权,其中阿里持股比例为16.5%,云锋基金持股比例为2%;同年11月,阿里创投以15.3亿元入股华谊兄弟,占股8.08%,成为华谊兄弟第二大股东,双方约定将选择10部华谊电影进行业务深度合作;2015年3月4日,光线传媒发布公告称,阿里巴巴集团斥资24亿元购入9909万股光纤传媒增发股,占总股本的8.8%,成为公司第二大股东。
 
        对于阿里来讲,通过大量布局,阿里文化帝国已经初步长成,从内容制作、发行到渠道、终端均有涉及。
 
        相比之下,百度动作缓慢,2015年1月,百度成立了电影业务部,称为“百度影业”。同时,百度将整合知心搜索、百度地图和糯米团购业务,布局电影领域的垂直O2O,参与在线选座和购票业务,以及部分影视投资。不可否认的是,百度在电影领域的野心并不大,也或许是百度在视频领域倾注了太多心血,导致无力兼顾电影行业。
 
        BAT乱入  视频门户如何站队?
 
        2015年10月16日,阿里巴巴集团向优酷土豆董事会发出要约,收购优酷土豆剩余全部流通股,作价46.7亿美元。视频领域的战争局势陡然急转,BAT再次在视频领域进入拉锯战。
 
但是业界颇为不解的是,优酷土豆作为视频行业老大,不缺资金通道,现金储备也够折腾几年,奈何在阿里巴巴投资一年后,就迫不及待地嫁人呢?
 
        究其原因,还是向现实低头。
 
        经历了几轮战火洗礼的视频行业,早已物是人非。目前视频网站的商业模式主要是广告收入、版权分销、增值业务,其中广告收入为主要来源,而成本则主要是内容采购、带宽成本以及运营成本,由于高度的竞争导致内容采购的天价,众多视频网站都陷入了赔钱的怪圈中。
 
        面对BAT伸过来的橄榄枝,优酷土豆只能无奈地接过来。相对于优酷土豆的纠结,爱奇艺在2012年就投入到百度的怀抱,其后又合并了PPS,近期在百度主导下还与小米电视合作成立了影视公司,正是咄咄逼人;PPTV投靠苏宁云商;搜狐视频并购了56网,坐在多个谈判桌上的张朝阳选了一只鸡肋;腾讯视频摇摆不定,背靠腾讯亦步亦趋的发展;至于酷6、6间房、乐视之辈,都在非主流意识形态上潜行。
 
        在BAT入主的各个行业里,没有一个行业像视频行业一样奇怪。视频代表着未来的发展方向之一,其内容上的丰富性足以扛起内容为王的大旗,而这样的视频网站应该是蓬勃发展的,而以爱奇艺、搜狐视频、优酷土豆、腾讯视频等为主导的中国视频行业却仿佛过早地透支了未来,它们一方面不断壮大,一方面却不断亏损。BAT的入主也许是一件好事,可以为这个应该热血却疲惫不堪的行业注入一股新生的力量。
 
        总结
 
        BAT都把自己定位于生活服务领域,它们看似咄咄逼人,实际上它们比其他公司更为焦虑,以前创业公司担心BAT会复制它们,现在它们担心BAT会买了它们,但BAT显然担心地更多。在它们看似庞大的布局的背后,它们的悲凉在于既无法掌控创业公司,更无法掌控盘根错节的传统线下企业,因此它们只能想尽办法守住一切入口,入主一切可能,这是它们的争霸战,也是它们的突围战。

更多财经资讯请关注新思界财经!
关键字: B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