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电子电气 > 名企 >

吉利收购宝腾 技术换市场难复制沃尔沃的成功

2017-07-08 09:56      责任编辑:丹枫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吉利收购宝腾  技术换市场难复制沃尔沃的成功

        吉利收购沃尔沃后,让后者扭亏为盈,但这一模式未必能成功复制给宝腾。其原因之一是,吉利对沃尔沃是收购全部股权,而对宝腾则属合作型收购,只收购49%股权。

        吉利与宝腾的联姻终于尘埃落定。前几日,吉利与马来西亚DRB—HICOM集团签署最终协议,收购后者旗下宝腾汽车49.9%股份、豪华跑车品牌路特斯51%的股份。

        宝腾是马来西亚第二大汽车品牌,近年来,却在不断走下坡路。上世纪90年代,宝腾在马来西亚的市场份额一度达到70%。2016年,下降至12.5%,受其影响,DRB近几年连续亏损。在此情形下,宝腾方面甚至指望此次收购后,吉利为其提供技术和原型车,来支持公司发展。

        吉利是在用技术换市场?

        吉利此次是以12亿元买下宝腾和路特斯的股权。以这笔价格收购到的宝腾也颇具规模,在马来西亚霹雳州拥有一个汽车制造厂,年产高达100万辆,马来西亚政府曾对其耗资18亿令吉(约合28亿元人民币)打造,是马来西亚最具规模的厂区之一。

        但宝腾近来陷入低谷,2015年在马来西亚的市场份额为15.3%,2016年下滑至12.5%,这一年只卖出7.2万辆,受其影响,DRB去年全年亏损10亿令吉(约合16亿元人民币),是上一年度的3倍。路特斯的状况也好不到哪去,其2016年财报显示,当年销量只有1584辆,亏损2760万英镑(约合2.47亿元人民币)。

        此番收购,要准备技术输出的不是宝腾,而是吉利。吉利计划向宝腾提供技术和原型车支持。其中技术方面以与沃尔沃协同开发为主,而原型车则以帝豪和博越为主,以宝腾的名义在东南亚、南亚和澳大利亚市场贴牌销售。吉利之所以愿意如此,是看上了东南亚6.23亿元消费群体的市场,吉利是在“用技术换市场”。

        为何难复制沃尔沃的成功

        双方签署了最终协议后,吉利董事长李书福表示,我们希望把宝腾和莲花从亏损扭转成盈利,目前宝腾的首要任务是加强在马来西亚和东南亚市场的影响力,这是核心业务,刻不容缓。

        海外并购,正是吉利业绩增长的利器之一。2009年,吉利成功收购了澳大利亚自动变速器公司(DSI),以填补自身在大扭矩变速箱技术上的不足。2010年,吉利收购沃尔沃轿车全部股权,当时后者属福特汽车旗下,堪称蛇吞象。2013年,公司收购英国锰铜公司(又名“伦敦出租车公司”)。此次拿下马来西亚的宝腾和路特斯后,吉利便有领克、沃尔沃,伦敦出租车、宝腾和路特斯等6个汽车品牌。

        此前曾收购不停歇,但对于吉利而言,此番收购宝腾,面临的将是鲜花还是荆棘?

        对此,新思界行业分析师表示,两方的合作,没有哪边明显占到便宜。宝腾那边期盼吉利的技术,但吉利作为一个后起之秀,更多还处于学习期,若是将自身技术授予了宝腾,以此在东南亚来和日本或者跟德国企业去竞争,面临的挑战是很大的。吉利首先要认清自己、认清市场的压力和竞争的残酷性。它将要面对的是一个你死我活、不进则退的市场。中国市场是自主品牌的试验田,老百姓作为子弟兵,在他们技术相对不够好时,能够接纳和认可。但在东南亚,若是出现召回,或是一些标准、服务未达到要求,吉利将面临巨大的考验。

        吉利收购沃尔沃后,让后者扭亏为盈,这一成功是否能复制到宝腾身上?

        吉利对沃尔沃是收购全部股权,对宝腾则属合作型收购,只收购后者49%的股权,因此,马来西亚那边仍对宝腾掌握一定的话语权。其次,宝腾还需要吉利的技术去扶持,沃尔沃完全不需要。

        新思界行业分析师认为,沃尔沃只要发展好中国市场就能盈利,在中国市场能卖得出去,就会起死回生。但宝腾不一样,吉利眼下不可能把宝腾的车拿到中国来卖,这样既挤占了吉利的份额,又进一步加剧了中国市场产能过剩的问题。吉利只能以走出去的方式,在东南亚市场销售旗下产品。这么一算,中国市场只能拯救沃尔沃,并不能拯救宝腾。

        新思界为您提供《2013-2018年中国豪华车企业兼并重组战略决策咨询分析报告》
关键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