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期间,我国电网建设经历了高速发展的阶段,规模已跃居世界首位,全国联网稳步推进,区域电网不断加强,自动化水平逐步提升,电能质量和供电可靠性进一步提高,满足了经济社会发展对电力的需求。
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电网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公用变电设备容量分别为57.20万千米、30.27亿千伏安。2010年全国电网220千伏及以上输电线路回路长度、公用变电设备容量分别为44.6万千米、19.9亿千伏安。以新增的13万千米输电线路做个计算,过去4年我们新建线路长度可以绕地球三圈还多。
“十二五”以来,电网工程建设完成投资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提升。其中,2011年完成3682亿元,同比增6.77%;2012年完成3693亿元,同比增0.2%;2013年完成3894亿元,同比增5.44%;2014年突破四千亿大关达4118亿元,增速6.8%,为2010年来最高。
电网在电力系统投资的情况也发生了一些变化。过去我们投资相对“重发轻供”,从2013年开始,电网建设投入首次超过了电源建设投入,当年电网建设投资为3894亿元,电源建设投资为3717亿元。2014年,这种趋势更加明显,当年电网建设投资为4118亿元,同比增加6.8%,电源建设投资为3646亿元,同比减少5.8%。
由于我国能源资源与需求的逆向分布,客观上决定了我国能源流向西电东送的格局的存在,电网重任在肩。为了适应客观需求,“十二五”期间,电网优化配置资源的能力获得大幅提高,2014年全国完成跨区送电量2741亿千瓦时,全国跨省送出电量8420亿千瓦时,同比分别增长13.1%、10.8%。
在南方电网公司经营区域内,得益于“西电东送”战略的实施,清洁能源达到了44.7%的较高比例。“十二五”期间,南方电网初步形成了“八交八直”的朱网架格局,2014年“西电东送”完成电量1713亿千瓦时,同比增长了30%,足可见电网在西南水电基地电力外送过程中发挥的巨大作用。
与此同时,我们的智能电网发展也取得较大进步,包括智能电表推广加快,预计2015年底全国智能电表用户数将超过1.4亿户;电动汽车开始走进百姓家,京沪高速已建成快速充电网络;更多居民开始使用分布式电源,向电网卖电的时代已经到来等等。
根据国家能源局发布的数据显示,2014年全国10千伏用户平均供电可靠率为99.940%,换算成停电时间就是5.22小时/户。而2010年一指标为供电可靠率99.923%,停电时间为6.72小时/户。由此可见,在“十二五”已经过去的4年间,全国户均年停电时间减少了1.5小时。而供电可靠性增强的背后,是“十二五”期间我国电网规模跃居世界首位。但,电网的发展仍然有一些需要解决的问题,比如电网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资源优化配置能力还需要进一步加强,相信随着“十三五”规划工作的全面展开,这些问题将会成为重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