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医药 > 聚焦 >

药物递送微针机器人可以提高药物吸收率 我国研究热度高

2025-04-14 17:38      责任编辑:周圆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药物递送微针机器人可以提高药物吸收率 我国研究热度高

  药物递送微针机器人,可以无痛将药物递送、注入胃肠道壁毛细血管网络,实现经粘膜给药、可控药物释放,能够解决口服药物吸收率低、代谢难度大问题,是一种新型口服给药技术。
 
  药物递送,在合适时间将一定剂量的药物递送到生物体内正确位置。生物大分子药物在重大疾病治疗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重要,口服给药是常见的、患者依从性高的给药方式,生物大分子药物易在胃肠道中失活,口服生物利用度低,同时生物大分子药物还存在生理屏障限制问题,而注射给药患者依从性较低,因此新型给药方式研究热度高。
 
  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25-2030年中国药物递送微针机器人行业市场深度调研及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显示,药物递送微针机器人属于口服药物递送方式,利用微针作为药物载体,通过人体胃肠道自然蠕动进入肠道,微针在肠道环境中膨胀刺入肠壁,释放药物进入毛细血管网络使药物吸收,能够突破肠道吸收屏障,有效递送药物,提高药物吸收率,一定时间后,微针可以自动分解通过新陈代谢排出体外。
 
  药物递送微针机器人研制难度大,面临着微针控制模式、微针运动模式、微针粘附行为、微针穿透性等研究难题,以及微针代谢可能引发肠梗阻等挑战。早期,药物递送机器人研究通常采用外部电场、磁场驱动,或者弹簧驱动机器人进入胃肠道,药物递送效率有限,且存在胃肠道损伤风险。药物递送微针机器人可以避免这些问题。
 
  我国药物递送微针机器人研究成果正在增多。2023年6月,厦门大学与厦门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科研人员受不倒翁启发,设计了一种微针机器人,用于穿透结肠粘膜给药,无需外部控制系统实现了快速定向(<0.6s)和粘膜粘附,最后安全排出,相关成果发表于《Advanced Functional Materials》期刊。
 
  2024年1月,清华大学团队受刺豚膨胀启发,开发了一种利用肠蠕动来驱动微针刺入肠壁的无痛可降解给药机器人,该微针机器人递送胰岛素的生物利用度达到23.6%,微针刺入部分肠壁恢复迅速,且没有引起肠梗阻,相关成果发表于《Science Advances》期刊。
 
  新思界行业分析人士表示,我国政府对药物递送微针机器人技术发展极为重视。2024年8月,我国发布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智能机器人”重点专项2024年度项目申报指南,提出针对载药机器人大分子药物口服吸收率低、递送稳定性差、降解排出难等瓶颈,研究可突破药物递送屏障的消化道微针给药机器人,研制消化道驱动药物递送微针机器人样机。
 
关键字: 药物递送微针机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