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国家食药监总局的一纸公告,将药品安全问题再次引入了公众视野。1月12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管总局发布了《关于修订血塞通注射剂和血栓通注射剂说明书的公告》,中药注射剂血塞通、血栓通被要求在说明书中明确标注不良反应。公告同时提醒,这两种注射剂均为处方药,说明书修订后,医生用药时应进行充分的效益及风险分析。
据了解,血塞通、血栓通注射剂均属于年销售额过10亿元的中药注射剂大品种,同时又是不良反应频频曝光的高风险产品。食药监总局发布的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显示,中药注射剂不良反应最多的品种中,2013年血塞通注射剂位列第六,2014年其排名上升到第四;血栓通注射剂在2013年未出现在名单中,但2014年就当选了第六名。
现在,食药监总局明确要求列出八项不良反应内容,具体包括全身性损害、呼吸系统损害、皮肤及其附件损害、心率及心律紊乱、中枢及外周神经系统损害、胃肠系统损害、心血管系统损害以及血尿、肝功能异常等其他损害。
此前,在血栓通的药品说明书上,有的生产企业标注“不良反应尚未明确”,有的标注出一些诸如“偶有过敏反应”、“发热”、“头晕”等,而血塞通的不良反应,列出的有“头痛”、“胸闷”、“哮喘”等。修订前的描述,和修订后的8项损害相比,显得轻描淡写。
行业研究人士表示,此次修订之后,不良反应被明确列出,一旦患者出现这些问题,医生和院方就有责任。因此,今后医生想使用这两种药,会再三考虑,从规避风险和保证患者安全的角度来看,可能会使用其他更安全的替代药物,无形中便会影响这两种中药注射剂的市场。
目前,中药注射剂已成为中药领域市场份额最大的剂型。根据新思界产业研究中心发布的《2016-2020年中国血塞通行业发展前景及投资风险规避建议报告》显示,目前,中药注射剂已成为中药领域市场份额最大的剂型,其应用主要集中在心脑血管、抗肿瘤、呼吸系统等领域,在医院临床广泛使用。
实际上,不仅仅是血塞通、血栓通注射剂被抓“典型”,监管部门对整个中药注射剂领域都在进行大力整顿。不久前,食药监总局发布《关于落实中药提取和提取物监督管理有关规定的公告》,明确指出今年开始,凡不具备相应提取能力的中成药生产企业必须停止生产,而中药注射剂就属于规模发展快的产品。
去年4月《国家基本药物目录管理办法》下发,明确表示,根据药品不良反应监测评价调整基药目录,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经评估不宜再作为国家基本药物使用的;根据药物经济学评价,可被风险效益比或成本效益比更优的品种所替代的要调整出基药目录。这意味中药注射剂不仅要被重点监控,而且存在因为不良反应而被移出基药目录的风险。
行业分析人士表示,随着国家加大对中药注射剂企业的检查力度和频次,再加上及时密集发布不良反应提醒,都可能导致整个中药注射剂产业大洗牌,部分缺乏提取能力的中小型企业将被淘汰出局,有的品种也可能在规范谨慎用药面前遭遇市场“滑铁卢”。
更多
产业政策分析请关注新思界产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