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新思界 > 产业 > 医药 > 政策 >

医改不断突破 国内医疗市场引进HMO

2017-08-28 16:59      责任编辑:薛雪    来源:www.newsijie.com    点击:
分享到:

医改不断突破 国内医疗市场引进HMO
 
         HMO是指健康维护组织,它通过向其会员每月收取固定保险费用,给会员提供全方位的医疗保健服务。这个概念源于美国,最成功的案例是美国加州的Kaiser Permanente凯撒医疗集团(凯撒医疗)。

        十年来,中国医疗体制改革从未间断,近期一些新出台的政策更是颇具突破性。例如,政府鼓励民营和外资医疗机构的设立,允许医生多点执业和组成医生集团,取消医院药品加成等等。在这些变革中,HMO的引进更是引发了许多专家的激烈讨论。无论是公立医疗机构还是民营医疗集团,都在研究如何将HMO融入中国医疗市场。2015年8月,深圳市罗湖区内的6个公立医院和35家社区医疗中心,统筹组合成了单一法人主体形式的罗湖医院集团。通过资源整合和成本控制,以及与国家基本医疗保险的合作,该集团将负责辖区内人口的全方位医疗保健服务,是国内首个公立HMO组织雏形。

        价格经济中的重要性,无论是门诊、住院还是急诊项目,价格越高,需求越低。而且,住院和急诊的需求曲线会比门诊更加敏感。因此,价格会对医疗市场的供给和需求产生巨大影响。在中国,医疗服务价格是通过政府制定的。医疗开支仅占全国生产总值的5.5%,远低于各个世界经济联合组织成员国家的水平。在这种情况下,中国人购买商业医疗保险的比例很低。所以,自从中国改革开放以来,商业医疗保险的人群覆盖率一直较低,历史上也从来没有出现过HMO这种模式。

        中国的人口结构老龄化、城镇化,以及城市不良生活方式的增多,居民财富的快速聚集等,大大刺激了民众对医疗卫生的需求。这都为HMO的创立提供了大量潜在客户。城市中产阶层中,中高收入人群对日常医疗服务价格敏感性不高,更注重较大范围的重疾保险及日常医疗服务质量;而中低收入人群对价格相对敏感,低价格的日常医疗服务对他们来说有相当的吸引力。所以,HMO是选择通过降低价格吸引大量中低收入客户,还是通过提高服务水平吸引中高收入客户?这都取决于自身战略目标。确定潜在客户群体对于在中国刚刚起步的HMO来说是重中之重。

        在中国,HMO的潜在竞争者包括国家的医疗保险计划和其他商业医疗保险公司。城市里的国家医保计划包括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截止2008年底,这两大保险总体上住院费的报销覆盖率为45%至60%,保障群体的覆盖比例分别为67%的职工和60%的失业居民。报销率和覆盖率将逐年上升。除此以外,私营医疗保险也在中国蓬勃发展。

       根据新思界发布的《2015-2020年商业健康保险服务标杆企业及竞争对手专项调研报告》显示,从2013年至2015年,全国总体商业医疗保险费收入从1,123亿元人民币增长到2,411亿元人民币,而这仅仅是个开始。中国最大的三个医疗保险提供商为平安保险、太平洋保险和中国人寿,它们已经拥有了巨大的市场份额。其他知名医疗保险公司包括安邦保险旗下的和谐医疗保险、昆仑医疗保险。

       新思医药行业分析人士表示,由于在国内并没有历史经验可以参考,创始人只能创造一个全新的高效且符合本土化的业务流程,虽然也能部分参照美国的例子,但这将会耗费一个较长的时间,在中国成功建立和发展HMO不可避免的是一个漫长而艰巨的过程。
关键字: HM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