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赛汀这一由跨国药企罗氏生产的药品,一支的零售价格就高达2万多元,而在一个治疗周期里,患者至少要注射14支。对患者而言,即便可以通过医保部分报销,同样是一笔难以承受的巨大支出。而如今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对外公布的36种药品进入医保目录后的价格谈判结果中,赫赛汀名列其中,并同步确定了这些药品的医保支付标准。经过谈判,每支药品支付标准降到7600元,降幅近七成。
被纳入《国家基本医疗保险、工伤保险和生育保险药品目录(2017年版)》乙类范围的药品,大多都是患者热盼的肿瘤靶向药,以及治疗心血管病、血友病等重大疾病的药品。所谓靶向药,是指能够“瞄准”特定的病变部位,并在目标部位蓄积或释放有效成分的药品。由于药效高、毒副作用小,靶向药成为治疗癌症的理想药品。
与2016年平均零售价相比,谈判药品平均降幅达44%,最高降幅达70%。这是中国药品医保准入的首次国家谈判。对患者而言,刚需药降价入医保无疑是一场“甘霖”;而对医保基金和药企而言,也能从中收获共赢。高价刚需药进入医保药品目录,是医保、企业、参保人的“三赢”,将促使医保部门、药品生产者、医生等多方角色积极转变。
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医药消费市场。2016年,中国医药市场规模超过14950亿元,预计增长13%以上,其中处方药市场规模超过8000亿元。对医保而言,随着处方类药品支付费用的增长,必须“用有限的钱,买到性价比最高的药”,在保障患者用药的同时,确保医保基金平稳运行,有效控制医保基金支出和社会医药费用负担。对药企而言,经谈判进入医保目录的药品,销量有望进一步提升,实现“以价换量”。尤其是对国外药企来说,随着同适应症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未来还可能面临国内仿制药竞争,因此参加谈判并纳入医保目录是最好的选择。与此同时,此举也可鼓励更多国内企业投入新药研发。
新思界
医药行业分析人士表示,刚需药降价进医保开了个好头,但改革红利能否惠及参保患者,还有待于各地医保部门的落实。国家医保和地方医保的合作问题,是今后准入机制进一步改革的难点所在。同时,各地要鼓励定点零售药店为参保人员提供药品,发挥药店保障医保药品供应的积极作用。
新思界为您提供
《2017-2021年国内刚需药市场现状及投资前景预测报告》!